连台本戏的断想:“歪魔邪道”还是“挽救京剧”
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提起连台本戏,历来有两种相持不下的看法:一是反对派,强调这是纯属海派的玩意儿,邪魔歪道,唱念做打全没真功夫,只能哄哄根本不懂京剧的人,一是拥护派,认为时代变了,过去那些传统折子戏早已老掉牙齿,不合观众口味,要挽救京剧,提高上座率,唯有多编多演连台本戏。这种思想的涌现使京剧舞台上出现了《怪侠欧阳德》、《火烧红莲寺》这一类戏。上面所说的两种看法不但过去有,今天也有,不但内行中有,观众里面也有。
作为一个在台下坐了六七十年的老戏迷,我不由不引发了一连串的断想。
根据我所见到的书面材料,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前,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梅巧玲、王瑶卿已排演过连续达八本的《雁门关》,还有以老生为主角的《鼎盛春秋》也要唱上好几个晚上,虽然当时并没有加上“连台本戏”这四个字。
王瑶卿、朱素云之《雁门关》
更远一些,从故宫升平署遗留下的档案中看,上世纪末清宫里曾演出过《升平宝筏》、《天香庆节》等大戏,称为“内廷承应戏”或“供奉戏”,以示专门演给慈禧太后、光绪看的,其实也就是连台本戏。据说清宫还特地改建了可以升降的双层戏台,以便利这类戏的演出,这可以说是后来连台本戏里使用机关布景的先驱。这些都发生在北京,而不是上海。
可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,的确曾掀起过一阵连台本戏的热潮,不仅正式举起了连台本戏的旗帜,而且往往几家戏院同时演出,形成争奇斗胜的局面。也许就为这一点,有些人便肯定连台本戏是海派的产物。
根据我的观感,当时在上海新舞台演出的《济公活佛》可以说有资格得大奖。此戏是根据旧小说《济公传》改编的,由新舞台演员汪优游、周凤文、邱治云等集体改编。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,舞台经验尤其丰富,对改编工作自能胜任愉快。
潘雪艳之四本《封神榜》
该首先是神话和人间生活结合得很自然恰当,也很注意平衡京剧表演艺术的集中发挥,让演员各尽所长。美工人员也创制了许多新奇的机关布景,并尝试运用灯光、烟火、音响等以增强神仙妖魔斗法时那种移山倒海、惊心动魄的效果。以至僻处于所谓“中国地界”的南市区的新舞台,门前也车水马龙,经常高挂客满牌。《济公活佛》竟连演了二十多本。
与此同时,天蟾舞台、大舞台、亦舞台等也纷纷上演连台本戏《狸猫换太子》、《诸葛亮招亲》、《七侠五义》等。在二本《狸猫换太子》里,文武老生常春恒和旦角刘小衡所演的《拷打寇承御》一场演得淋漓尽致,很能感动台下的观众。做工老生张国斌在头本《诸葛亮招亲》里扮演火烧新野中被诸葛亮设计杀得大败的曹操部下勇将夏侯惇,也取得很大的成功,至今我的头脑里还留着这一特殊的艺术形象。
稍后一些,周信芳编导并主演的连台本戏《封神榜》也曾轰动一时。在《比干挖心》和《界牌关》中,周信芳把比干和黄滚这两个人物都演活了。这两场戏从此也经常在京剧舞台上作为折子戏演出。
碧云霞之《狸猫换太子》
当时的连合本戏里,通常都有一场几个主要人物的对唱,加入一两种西洋乐器伴奏,称为五音联弹,倒也铿锵悦耳,唱词通俗,节奏也较快,即使不常听京戏的观众也容易接受。
《怪侠欧阳德》和《火烧红莲寺》都是在四十年代左右才出现的,地点似乎都是在上海共舞台。前者并无制本,像是从某些侠义小说中摘取了一些情节而由编剧自由发挥的,后者则根据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《江湖奇侠传》改编。
那时我已成年,也许对看戏的要求也提高了,因而这两个戏留给我的印象都很恶劣。演怪侠欧阳德的是海派老艺人赵如泉。他一直以文武老生应工,曾在连台本戏《宏碧缘》里演老侠客鲍自安,相当生动风趣。但当他演欧阳德时年事已高,嗓子不管用,开打也应付不了,只能定造了一杆长达三四尺的旱烟管在台上胡闹一气,居然有喷出烟来打退手中抡枪舞剑的敌人的场面,除了穿开档裤的孩子,别的观众是不敢领教的。《火烧红莲寺》的剧本编得太差,演得也不高明,被当时大部分观众视为次品、末流。
但愿今天又想重新推出这两部本戏的行家们头脑冷静一些,先认真地修改好剧本,去芜存精,然后再推出来,献给今天的观众。
(《戏迷自传》)
- 历史推荐 -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
梨園雜志
微信号:liyuanzazhi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